2020-10-20 13:18:51
四川清音
國家級非物質文明遺產
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,唱月琴,是四川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。20世紀30年代在成都、重慶相繼成立清音歌曲演唱會或稱改進會,當前遂以清音命名。四川清音淵源于明、清時的俗曲,在清乾隆、嘉慶年間很流行,以瀘州、敘府(今宜賓)為中心,遍布城鎮和農村,領有大量的聽眾。歷史淵源四川清音,歷史淵源上溯至宋元明年間,源自塞北江南的雜曲、調腔和小曲、戲腔,與外鄉的巴渝蜀川的徒歌俚調交融衍生,有了清音早期詞句及曲調的根本狀態。清乾隆年間由民
賴湯圓傳統制造技能
清末(1894年),四川資陽東峰鎮人賴源鑫追隨堂兄到成都一家飲食店學徒,幾年當前手藝到家即本人籌資挑擔賣湯圓。他為了博得顧客,奉行的運營策略有“0”:利看薄點,服務好點,品質高點。他做湯圓工細,粉子磨得勻,心子油糖重,具備粉子細稠白嫩,餡心“甜香、滋養”的特征;加之待人和氣,童叟無欺,逐漸,賴源鑫的湯圓擔子走街穿巷在泛濫的小食擔子里有了名望。日久天長,成都人習氣了直呼賴源鑫賣的湯圓為“賴湯圓”。賴源鑫得了這個美稱后更
金堂高臺獅子
省級非物質文明遺產
高臺獅子這門技能由原土橋鎮金壺村的周玉新于1844年學藝回鄉率領弟子從藝,后又傳與兒子周后享,再一代一代傳上去至周英凡。高臺獅子的表演內容是依據歷史傳說歸納而成。據高臺獅子-傳人周樂茂回顧,高臺獅子系依據南宋宮廷皇子間爭位,一皇子為避難而裝瘋癡外逃學和尚。其間一段與山頂猴子嘻戲的故事,其表演滑稽又有高空技展示。曾流行清末民初,在當地官方廣為傳播,為人們所喜聞樂見。高臺獅子曾是春節花會、廟會等必不可少的表演名目。據《金
沱江號子
市級非物質文明遺產
沱江水運,歷來興盛。船家文明,博大精湛。千年古鎮五鳳溪,位居千里沱江下游之濱。境內古渡碼頭如林,水上碼頭文明底蘊豐厚深厚,尤其那傳承千載的沱江號子,以它那磅礴的聲勢,深厚的韻律,神奇的效用,豐富的內涵,全方位地彰顯了滔滔沱江的靈異,水運事業的繁榮,搶灘涉險的觸目驚心,腳蹬手爬的船工艱辛。沱江號子的的特征:號令纖夫,鼓勁提神;音調粗獷,律韻動人;內容萬千,敘古話今;類型繁多,各施其能。沱江號子的類型:一、打河號子。行船
金龍鬧年鑼鼓
鬧年鑼鼓打擊樂是清康熙年間,“湖廣填四川”期間傳入金龍鎮騎龍社區17組。據當地老人回顧,鬧年鑼鼓歷經幾代無證可考,只知道是從騎龍社區1組肖子和手里拜師學藝來的。鬧年鑼鼓的演員由5人組成(一人打大鑼、兩人打馬鑼、一人打二鼓、一人打镲)。其樂譜從最初的104個增加到如今的16個;其音樂獨具川西中央特征,樂曲柔美動人;其內容多為懲惡揚善,陶冶情味,催人奮進。因為三年天然災害、“十年浩劫”,鬧年鑼鼓走入低谷,一度散落于官方。
又新高蹺
又新高蹺由清朝末期一蔡姓人氏從外地傳入,有100多年歷史。自傳入后,因為其所需道具復雜易制,表演場地不受限度,學習內容艱深易懂,學習群體比較寬泛,深受群眾青眼并迅速推行普及。在上世紀20年代,《金堂志》關于又新(原名蔡家河)的記錄中就有“十之八九鄉民擅高蹺”的敘說,證實了當時高蹺的普及水平及高蹺在人民生存中的重要位置。建國當前,又新的高蹺失去了承繼和發揚。在內容上更器重流動的文娛性、興味性、觀賞性、表演性,在模式上更